新浪首页|新浪河北|资讯|同城|美食|时尚|旅游|城市|健康|教育|汽车|优惠商家|世界杯

|邮箱|注册

新浪河北

新浪河北> 沧州>本地要闻>正文

献县一农户保存42份地契 跨越200多年历史

A-A+2015年5月28日11:17沧州微博评论

  市文物局:跨越200多年且成套具有研究价值

  本报讯(记者田真)献县陈庄镇村民陈先生要研究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,同为本家的朋友给他拿来了家里保存的40多份地契用来作参考。这些契约从雍正三年(1725年)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3年,跨越200多年的历史。5月22日下午,陈先生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,想询问这些契约是否有研究价值。

  陈先生告诉记者,朋友一直把这些地契放在一个匣子里保存,后来又小心翼翼地把地契放在透明纸袋里送到陈先生这里。陈先生把这些契约一张张摊在桌子上,有42张。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雍正三年的契约,共有两张,距今已经有近290年的历史。距今最近的一张契约是1953年的。

  地契大部分保存完好,但是由于年代久远,这些宣纸都已经泛黄,有一些已经出现折损、磨损、缺损的痕迹。上面有些红色印章已经看不清原来的模样,但是契约上的毛笔字迹比较清晰,大体都可辨认。这些地契主要是和陈氏一族购地和卖地的凭证,比较早的地契在印章上能看到“献县小芦屯地方官中”的字样。

  记者就此事联系到沧州市文物局,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像这样的地契并不很罕见,不过从雍正三年一直到1953年,这样跨时间段比较久而且系统成套的地契相对来说会更有研究价值。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土地流转状况,也见证了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和社会制度的变迁,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。

保存|打印|关闭

新浪简介|新浪河北简介|广告服务|联系我们|客户服务|诚聘英才|网站律师|通行证注册|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版权所有

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